中国的文学,或许当从《诗经》而起,只是此时的“诗”,是诗集,是民谣,虽有“诗三百”之称,却几无著者之名姓。
到了诸子百家(先秦散文),虽有散文之雏形,但为后世所追怀的是它们的思想,唯有庄子例外,其文其理开散文之先河,成浪漫之鼻祖。
屈子,无疑是中国第一个诗人,而且是中国古代史、文化史上一个无从回避,也无法绕过去的人物,当然也和因他而起的“端午节”有关。
到了汉赋,虽有司马相如,虽极尽华丽辞藻,但却无几多颇具思想之作,试想一群御用文人,又能做出什么样的传世之作,只是太史公的《史记》,可说为汉之巅峰之作,以人为笔,岂能小觑。
至于魏晋之玄谈之说,与南北朝的骈文,其魅力大抵在建安七子,在竹林七贤耳。当然王羲之的《兰亭序》除却它的书法价值外,就其的文学价值,也是值得尊重的。
谢灵运的山水派风,与陶渊明的田园风格,无疑是一种不低的承前启后,由此我们进入唐诗的阶段。唐诗以李白与杜甫,奠定了所谓的浪漫派与现实派,此中的名家太多,不过像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不宜在此细数。但是像以孤篇压倒全唐诗的《春花秋月夜》,当然是不能不提的,它的魅力不在诗内,而在诗外。
说起宋词,不得不说李白的《忆秦娥》,据说是词之起初。当然不止是李白,像温八叉的温庭筠,像冯延巳,像一代词帝李煜,正式进入宋代之后,依然是名家百出,二晏词,如白衣卿相的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人,只是人们贯以苏轼为豪放派,则以秦观为婉约词派。
之后的元曲,是以文人的地位而成,他们的底层社会视角,必然带给我们的除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之外,其实像元好问,亦是可提可写之人。
明清小说,虽是尾声,除了所谓的四大名著之外,其实像晚明的小品文,是需要提一下,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民国,比如我就喜欢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与周作人的《陶然亭看雪》相提并论。明代的人物,像李贽,像徐谓,像金圣叹,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
民国之后无大师,民国与春秋战国,一始一终,却皆为磅礴大气,同样的乱世,相同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民国之所以说它伟大,甲骨文的发掘,敦煌莫高窟的发现,黑水城的历史迷案,还有北京猿人的揭开,无论是那一个都足以做为一个文化史的落尾之声,足以响彻华夏大地。
就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而言,政权的更迭总会激起文化的变革,从春秋的诸子百家,到汉赋、南北骈文,乃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史亦是文化史。
先秦散文时期,礼乐虽已崩坏,但文人的思想却是独立和自由的,于是诸子百家不止是做为文化的形态而存在,亦是做为哲学思想而存在。于是后世之人比较乐于这个时代,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国盛君强,文人的存在只是君权的一种附属,似乎除了歌功颂德之外,几乎可用之处,当然这或许与汉初的黄老之术,与汉武帝的尊儒术的更迭有关吧。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高压的政治,使得文人或远离政治而洁身自好,或者附庸风雅而清谈,竹林七贤之中,自有此中的人物,就人物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嵇康的孤傲与清高。
唐代是一个文人的自由期,也许是因为唐出于封建王朝的鼎盛期,也许是因为李唐王朝具有少数民族以自由为元素的血统,于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成全了时代,这里的英雄即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中的英雄。
宋代是文人的一个高贵期,这可能与赵匡胤以文治国的理念有关,于是我们在宋代看到的只有文人的流放,而没有文人的被杀,于是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出将入相,就连李煜、宋徽宗、赵高宗,蔡京、秦桧之流亦有文人之才气与风雅。至于那个背着幼主跳海的陆秀夫,当亦在宋史的文化之中。
元代,因为蒙古的马上治天下,使得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大幅度下降,曾经以“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最底层却看社会的底层,于是宋词里的风雅,是元曲里缺失的文化元素,于是悲从心起成为了文人的心声,于己于人。
明清,东林党之争,文字狱的渐起,使得文人中出现所谓的像八大山人、李贽、徐谓、金圣叹,张岱与钱谦益,自是不同,而后者竟不如一风尘女子(柳如是)之气节。
民国依然是乱相,但是大师级的人物却是人才辈出,他们的家国情怀,使得他们的人生格局超越自身,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全和保全,他们人生的价值不因为军阀混战而失去光彩,反而是流光溢彩。此处,不一一而论,他们即在缅怀者的心间。
从古至今,文化似乎关乎文人,而文人从来不止为文化,从屈子、太史公到文天祥,他们皆有所为,在天、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