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书贩子们总是先发现好书,然后把它藏起来待价而沽。
有一个时期,我以前一个同事,一直到南京路的朵云轩配《艺苑掇英》,包括每期《朵云》杂志一本本买,有时候去晚了朵云轩已卖完,他就到衡山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门市部去买,一期也不落。他搞理工的但的确慧眼识珠,平时也喜欢写写画画。这两种连续出版物现在都是天价了。
他的儿子后来到日本去了,这些书和杂志也全部带到日本。他儿子在拍卖公司工作,这些东西对他儿子来说,等于是高级的函授教材。
很多书贩子没有这等功力,发现不了好书。海外很多书是不允许制作电子版的,学术书特别贵,除了买书没有其他路径去阅读,中国现在是无法无天不谈了。一些艺术鉴赏类的书,或者一些艺术界回忆性质的书,如果出自名家手笔,肯定是会升值的。比如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记》,它的一版一印今后肯定能升值,虽然它现在出的有点滥,印了好多次,出了两版。
习 总 书 记说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对于童年时期家乡和亲人的回忆,包括对生活的城市、周遭环境的回忆。和卖书有什么关系?很简单,凡是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城市、农村景物,最好是照片画册,这些书必须留意。如果书是名家搞的书价也不贵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拿下。有些人说,今后上面如果不提乡愁了可咋办?不砸手上了?!呵呵,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制造假古董、假景区的第一手资料,地方要发展要赚钱,不搞?和上面有什么关系?凡是能真正触动心灵的东西是不会贬值的。
有一个北京的书友买我一本书,里面都是各种老式的饼干听照片,还有老玩具、老扑克牌等等。有一次我到某地旅游,看见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里陈列着簇新的饼干听,上面的图案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买的人不少,年轻人也在买。我就想:这是不是我那种书特别好卖的原因之一呢?
趸书就像马云搞淘宝,必须想在别人前面,动在别人前面,等天底下都是淘宝了,还赚个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