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纬著《经纬斋笔记》,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此书作者是浙江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此书第47页写道:"……,抗战中,某次曹氏逃难途中与俩母女同宿一室,女尚十来岁。夜半,母遣女伴宿曹氏。事毕,曹双倍给钱,后撰文披露,称出于同情,母女感激无比云云。如此便有点下作了。……"。书中称这个"曹氏"是"今人名作家",他是谁?因很少看虚构类作品,有点迷惘。先猜是不是曹禺?不对。曹禺真名万家宝,称呼上应称万氏,如同称老舍为舒氏,不会称老氏。还有一个"曹氏"就是著名记者兼报人曹聚仁了,会不会是他?遂取出曹聚仁写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细看,终于在下册第735页"首都之战"一节中发现端倪:"……。那知房中有两张床,右边那张床,住着中年妇人,带着一位十六岁少女。……,那知到了半夜,那妇人一定要她女儿睡到我的床上,那少女一声不响,真的睡到我的身边来了。也就稀里糊涂成其好事了。……"
原来是曹记者啊。这事放到现在警察叔叔是要抓的哦。不过,用曹聚仁的原文解释,"在战时,道德是放了假的"(第735页倒数第五行)。既然道德都放假了,警察叔叔肯定也下岗了,裤带子松紧就随意了。曹聚仁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台儿庄大捷"就是他第一个报道出来的。晚年在香港主持《循环日报》、《正午报》,替周作人和日商鲍耀明牵线搭桥(此后周鲍的来往信件即《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甚至躺在澳门医院的病床上还依然能悬腕写作,的确是个"死了都要写"的文坛强者。
曹聚仁的儿女也很有出息,女儿曹雷是电影演员,文革前夕拍过脍炙人口的主旋律电影《年青的一代》,儿子曹景行是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兼节目主持人;
2,鹿智钧著《国家根本与皇帝世仆: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8月出版。看书名很专业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引用了大量清宫档案,把清朝八旗旗人的法律地位、清帝统治中原后管理旗人和汉人的差别及手段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是一本很好看的历史书。缺点是写的略嫌啰嗦。现在出版的不少非虚构类图书原都是作者写的论文,添枝加叶后编辑成书公开出售。本书就是鹿氏根据自己的论文增编而成,诸如此类应该是同好者的一个收藏方向;
3,庄士顿著《紫禁城的黄昏》(高伯雨评注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这本书有很多版本,但这个版本是译者高伯雨先生的评注本,也可以说是译注本。很多历史细节在高伯雨先生的评注下得到了解释和强调。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齐在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最起码带"活"了四本书,这四本书至今都很畅销,甚至绝版后还有一定升值。它们是:英若诚著《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英若诚是北京人艺老演员,在齐氏电影中扮演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所长)、坂本龙一著《音乐即自由》(坂本龙一为齐氏电影编曲配乐并因此荣膺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本人写的回忆录)、庄士顿著《紫禁城的黄昏》(庄士顿是末代皇帝的英文老师)。
另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年初起曾出版过高伯雨先生的历史随笔全集——《听雨楼随笔》一套共九本,再加上高伯雨翻译的《紫禁城的黄昏》凑成十本,这套书是目前最好最全的版本。辽宁教育出版社曾在1998年3月出版的"书趣文丛"第五辑中出版了《听雨楼随笔》的选本。故宫出版社曾在2011年出版的"大家史说"丛书中出版过三种高著:《历史文物趣谈》、《听雨楼杂笔》及《听雨楼丛谈》。上列内地出的这几种书估计都没有得到高伯雨家属的授权。现在,高伯雨所有作品的出版权已被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垄断,国内出版社望尘莫及且不能重印;
4,冷葆青著《战后日本的腐Bai与治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日本的腐Bai有两大特色,一是官商勾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借政治献金中饱私囊,官僚拿企业的钱就给企业办事。天底下的腐Bai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就在于治理的方法和效率,以及法律能打击到何种程度;
5,《2020年故宫日历》,故宫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此书已印了好几次,定价76元,于日历出版热中属于书价偏低的。就这本日历,每年都有盗版,2020鼠年这本某些网站才卖28块钱一本还有的赚,真是咄咄怪事。买一本盗版故宫日历放在床头,或置于案上,每天看着这质量低劣的破玩意儿,闻着那股刺鼻的怪味,不觉得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