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书友在孔网社区发帖称上海南市文庙旧书交易市场将于2020年春歇业,颇多感慨。文庙旧书交易市场开设至今总有2、30年的历史了,
我大概亦有十多年近二十年没去过文庙了。
文庙旧书交易市场是在上海某市长的"倡议"下开办起来的。最初的格局是进文庙大门后可以随便设摊,可以摆地摊,也可以放在市场为摊主预备的小课桌上。中午吃饭前人流达到顶峰,几千至一万人不在话下,真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遂有人精悟出门道。在文庙二大门处设摊供应快餐,一个大桶里放着大众汤,卖什么饭食已经忘了。另有一卖菜饭骨头汤的单干户每每进文庙送餐,也不见其买票,与文庙管理人员相熟矣;设摊者中午不用出门就餐,在院内就地解决。
到文庙买书的都是些什么人?最初二道贩子很少,以读书人或收藏爱好者居多。上海本地的著名藏书家多次见到过,如买下林语堂签名本的某师大教授;有在虹镇老街开设家庭图书馆的收藏大家;有眯着眼睛专挑男女云雨之述的治不孕不育症的医师;有家里除了连环画之外没有其他值钱物品的连环画骨灰级藏家;有滑稽名家双手合十说先来"拜拜孔夫子"顺便买点老上海广告招贴画;有专挑千元以上好货的海外港澳台同胞不算稀奇;还有专门收藏杂志报刊创刊号、红色收藏满坑满谷的民间锦灰堆大佬;一次遇见一帮可能是江苏的藏书家,个个都写过藏书专著,大腹便便面色红润,还起价来也都昏天黑地,引得摊贩背后笑骂。
还遇到过在上海比较有名的电视台娱乐节目主持人兼配音演员林某甫先生。林君一条腿不太好,是俗话说的"翘脚",调皮鬼遇见总要用沪语调侃一番:阿翘阿翘,屁股有大小,左面大右面小,出口转内销。当然,林先生的背后是没有这种坏小囝围观的。那次,他带着几个洋人逛文庙并亲自充当导游,一口说不上是伦敦音还是德克萨斯音的英语,比洋人说的还好。
大概在1997年前后是旧书业最兴旺的时期,每次都能满载而归。从2005年开始,生意开始逐步退化,最后演变成孔夫子旧书网等二手货电商的进货点。大量在孔网开店的卖家到文庙进货,也不乏在孔网和文庙两处相向而行:文庙是实体店,孔网是网店。早期林语堂张爱玲等民国签名本已成过眼云烟,见到稍微好一点的书,总是"这个有人预定了",要么就是一个仅次于上海房价的书价,后来干脆就看不到好书了。文庙成了类似于喝早茶交换股票信息的地方。
文庙的衰败,使我想到了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的曹氏家族。不知我想的"对不对",反正我是想到了。曹雪芹名沾,雪芹是他的号。曹雪芹的曾祖父名曹玺,曹玺的老婆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是看着康熙长大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负责为皇帝一家提供高档服装面料。康熙待曹家不薄,曹家作为包衣(满语,有家里的奴才的意思)也倾注全部财物力挺康熙。
康熙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曹寅都亲自出面接驾,为应付康熙南巡曹家花的钱,那真是"老鼻子了"。这笔钱哪儿来?曹寅年薪才一百零五两银子,这钱还是挪用公款而来。
康熙活着的时候,不承认南巡经费从下而来。但对于曹家的力挺康熙是懂的。当时有大臣以曹寅"亏欠两淮盐课银两"的罪名弹劾曹寅,康熙不答应!不但如此,康熙还向曹寅通风报信: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四个"小心",既证明了康熙维护曹家的决心,也警告了曹寅:不要以为和我关系好就可以瞎来来,亏欠还是要设法早日还清。
曹寅亏欠的银两大部分花在了皇帝身上。当然,也贪污了不少,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免不了的。否则,曹雪芹怎么写的出《红楼梦》?康熙比较宽仁,对这些贪污腐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当秀才时,负籍徒步,及登仕版,从者数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从来耶?这段话翻成白话:当秀才时手拿几本破书徒步而行,到了登上朕的干部花名册便鸟枪换炮,不是骑马就是坐轿子,身边还有吆五喝六的仆役。难道我都要去问问他们这一切都从何而来吗?
还不是从皇上开恩而来。但皇帝也有仁有戾。到了曹寅的儿子们、曹雪芹的爸爸曹頫(也有说是曹顒,反正曹雪芹的爸爸到底是谁还没有最后落实)这一代,他们遇到的雍正就不是善主了。雍正即位后并没有马上动曹家,给了曹家五年时间,让他们想办法填上亏空。但怎么可能填得上?曹寅欠下的亏空达几百万两白银,加上曹頫后来积欠的,几辈子都还不上。
两淮盐政噶尔泰曾密奏(打小报告)雍正:访得曹頫年少无才,遇事畏缩,织造事务交与管家丁汉臣料理,臣在京见过数次,(丁汉臣)人亦平常。不但是人平常,雍正皇帝穿的绸缎大褂严重褪色,追查下来确属江宁生产(清代负责为皇帝一家提供服装面料的共有三家织造)。雍正皇帝大光其火,曹逆尔等莫非想把朕染成春节联欢晚会上沈腾那模样?
祸从不单行。雍正皇帝侦知曹頫不但不想办法清还亏空,还在暗中转移财物。雍正马上命江南总督范某彻彻底底地查抄曹家,时在1727年雍正五年。曹家被赶到北京的几间破屋居住,痛失经营了60年的基业,谁还再敢和曹家打交道?曹家从此家道中落。曹雪芹每天在京郊破屋以稀粥果腹,一边喝粥一边用秃笔淡墨写他的匿名回忆录。想想当初锦衣玉食的日子,曹雪芹不禁悲从中来:我不做大哥已好多年……
好坏都要有圣眷,此乃中国熟人社会之至理。没有圣眷,用邓丽君的歌词来形容,失去了你的情,失去了你的爱,才知道爱的珍贵。现如今,普天之下的露天旧书交易市场和曹家一样,大都已失去了"圣眷"。谁还会替它们说话?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说是说,做是做,又说又做,既说且做,何其难矣。
——7/12/2019晚戏作
[ 此帖被蒙奇奇的书架在2019-12-18 14:36重新编辑 ]